深圳龙华区观澜街道素有“深圳北大门”之称,面积约34.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4.3万,其中非户籍人口占到总人口数的比例超过96%,居住形态以城中村为主,社区平均人口超过3万,大社区人口超过6万,是典型的地大、人密、事多。
观澜街道启动精细化治理改革,确立了“网格化”治理理念,着力构建以“街区”为中枢的网格化治理体系,探索打造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观澜模式”,为超大型城市基层治理创新率先破题。观澜街道将每个社区细分为若干治理单元——街区,以定格化管理服务新思路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完善了“区-街道-社区-街区-网格-楼栋”六级联动工作体系,充实基层治理“细胞”,通过党员下沉网格,把更多资源、服务、管理放到社区,推动基层治理体系更精准、更精细、更高效更多元。
如今的观澜街道面貌一新,在下辖的10个社区里,经常能看到身穿橙马甲活跃在街头巷尾、园区工厂、大小楼栋等处的党员身影,有的行走辖区,结对帮扶困难户;有的寻找闲置空地,推动街区划分区域停车位,解决群众停车难的问题;有的深入企业,了解青工需求,为青工提供文娱休闲、社交拓展等方面的精准服务……
观澜街道积极探索创新,在传统的区(县)、街道、社区三级模式下增加街区这一关键新枢纽的治理单元,打造“精治街区”治理品牌,初步走出了一条市域现代化社会治理新路子。
出租楼栋每栋都有几十到几百人,理论上都能形成一个小圈子。但实际上,租客们彼此之间就没有交集,大家早出晚归,周末也都各自“宅”在出租屋内,一栋出租楼就是陌生人社会的缩影。倘若一栋楼里的人们都互不交往,又如何吸引他们参与街区治理?又何来推进“陌邻”变“亲邻”?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大富社区从“微治理”的角度切入,着力打造具有人文特色的共治空间——通过建设一个个楼栋的公共空间,让租客们走出自己的房门,走进小院来,喝茶、聊天、交友,开展楼栋共建,激发共治热情。
现如今,6栋相邻的出租楼栋“共治小院”在大富社区陂老街区一字排开,“青春小馆”“燕筑小院”“半亩时光”……各具特色的名称与设计风格,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共治小院”提供了“聚”在一起的物理空间,而活动,则是将人与人的情感“链”接到了一起的绝佳桥梁。大富社区创新开展“最美房间”评比活动,既激励租客美化家居环境,也拉近社区、房东、租客之间的距离,营造社区“家”一般的氛围。
“作为房东,我们最高兴的就是一打开门就看到房子都是干干净净的,住在这里的人也开开心心的。”大富社区第二届“最美房间”评比活动落幕后,房东代表冼见凤说道。
了“最美房间”评比活动,“小院运动会”“美食分享会”等一系列趣味横生的活动都吸引了社区居民的目光,大家纷纷参与其中。
不仅如此,观澜街道其他“精治街区”试点社区也都因地制宜探索建设基层共建共治共享治理平台,黎光社区街区议事角、牛湖社区楼栋红马甲志愿服务站相继落地,“民情小店”等一批“微治理”典范脱颖而出。
经过几年的创新探索,观澜街道及其下辖的各社区、街区的面貌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实现了治理体系“由粗到精”的转变。将每个社区细分为若干街区治理单元,建立街道统筹、社区主责、部门协作、专业力量支持、社会公众广泛参与的承接层、贯通层,填补了社区社会管理功能覆盖与居民自治组织治理功能覆盖之间的空白,解决了基层治理责任不明确的难点。
目前,观澜街道正积极探索“亲邻党建”模式,以“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共享”为理念,立足“近邻共治、睦邻聚心、亲邻家和”,充分挖掘辖区物业用房、居委会用房、楼栋架空层等资源,合理规划选址,灵活建设一批由社区党组织统筹、居委会牵头、居民、物业公司、社会组织及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参与“自建自治”的“亲邻之家”,并通过建立常态化亲邻议事机制、链接延伸优质社会服务资源等,推动“陌邻”变“亲邻”,构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在某种意义上,街区网格是社区的微缩版,化解了社区体量过于庞大、精细治理难以落地的尴尬。同时,龙华区整合全区党员干部、党员志愿者、义工社工等力量,将“条”上的力量向“块”上集中,体系化沉入社区、沉入格内。社区党委班子成员分别包干街区网格,也直接压实了社区党委的治理主体责任,让社区治理从党委书记“一人挑大梁”变为党委班子“众人拾柴火焰高”。
观澜街道将各类党员混合编组成立网格临时党支部,一手抓“重点联系”,每月固定联系困难户等“重点户”,开展政策宣传、便民利民等“六上门”服务;另一手抓“全面联系”,通过党员包楼栋实现常态化服务。这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解决了基层治理资源和事项分配不均衡、资源不下沉的痛点,把党的工作覆盖社区每个角落,推动党组织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战斗堡垒,让党员直接服务到每位居民群众,真正的完成“零距离”“精细化”服务,实现了治理力量“由弱到强”的转变。
与此同时,观澜街道还创新打造街区理事会,围绕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共商共议,鼓励引导群众、公司参与街区治理。过去,黎光社区新围老村巷道因道路狭窄,规划停车位少,临停车辆以及村民私家车只能“见缝插针”,经常把车堵在商铺、民居门口,极大影响了居民的出行和日常生活。“社区增设防撞柱后,乱停放的车辆减少了很多,道路畅通了不少!”新围街区巷道里新增设的防撞柱赢得居民们拍手称赞。防撞柱的提出,正是街区理事会议事的成果。在会上,通过群众“点单”、街区“买单”的方式,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用“小网格”托起了社区服务“大民生”。
和黎光社区一样,库坑社区的街区理事会在基层治理中也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围仔新村篮球场的围网已损坏,希望社区能帮忙维修一下。”街区长听完居民黄先生的意见后,立即现场打电话联系有关部门人员来维护。这是发生在库坑社区党委在围仔新议小筑召集的街区理事会上的一幕。库坑社区围仔新议小筑刚建成不久,是集党建教育、政策宣传、法律咨询、矛盾调解、民情反馈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阵地。建设围仔新议小筑,是库坑社区打破时间、空间沟通壁垒,持续推进定格化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重要举措。
观澜街道积极搭建共治平台,筑起“街区议事角”“板凳议事会”等共治空间,让群众真正参与到基层治理中来,创造性地落实了全过程人民民主,实现了治理主体“由寡到众”。
搭建起了共治平台,构筑起了共治空间,如何保证下辖社区的各街区理事会参与的广泛性,从而促进多元共融?面对这道新的难题,观澜街道有着深层次的思考——充分调动蕴含于基层之中的丰富社会力量,发挥“五社联动”力量优势,引导社区居民互助、社区共治,社区人性化、人文化、人情味日渐浓厚,治理效能不断提升。
大水田社区便是一个生动的例子。大水田社区在深入摸排资源、需求、问题时发现,东区小区居民多为服务业、制造业从业人员,学历普遍较低,生活小习惯各异;邻里关系疏远淡漠,存在平时见面少、打招呼少、深入交流少的“三少”情况;小区自治平台缺乏,群众利益诉求表达渠道不通畅、问题反馈处理机制不完善;小区乱扔垃圾、高空抛物、乱停放车辆等影响居民生活质量的问题时有发生。
大水田社区在街道党工委的指导下,探索推进人文社区“亲邻党建”工作,根据第七届全国文明城市和首届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要求,结合社区资源禀赋和重难点问题,选定东区小区“先行先试”,以“居民公约”为着力点深入推动基层群众自治。社区党组织牵头,广泛发动群众全过程动态参与,提炼了针对性强且具有现实意义的村规民约,以民事约定的形式探索解决人际关系、人居环境、社会认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断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社区治理体系,不断培育新时代社区文明新风尚。
除了大水田社区居民公约,君子布社区在人口严重倒挂的城中村田心小区试点推进“家风家训”社风建设,以首善标准推动家庭工作深度融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以好家风带民风促社风,大力营造社区“家”文化,塑造明礼向善的社会风尚。桂花社区将法治教育的触角延伸到居民家门口,建成小区“家门口”普法阵地——“睦邻普法角”,并围绕“共建共享+法治建设”的理念,组建了红色力量普法队、社团普法先锋队、星火志愿者普法队、有我放心物业普法队、楼长普法宣传队等5支普法队伍,开展普法进小区、普法进家庭、普法进商户等活动,营造全民参与普法的良好氛围。
此外,观澜街道还打造了“治理红黑榜”等一批“微治理”典范;建立了商户联盟共治平台,签订双服务双提升公约,引导商户参与街区治理;组建了“578(我去帮)服务队”“楼道红马甲服务队”“环卫督查自管队”等25支队伍参与街区治理,累计服务人数10万余人次。这些都是观澜街道注重治理实效,催燃多元共治的生动实践。观澜街道综合施策,多措并举,让各类群体热情参加到基层治理中来,实现了治理效能“由好向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比亚迪秦L实测续航超2400公里!欧阳明高院士:插电混动技术比增程更强,美国人终于明白为啥要加100%关税了【附新能源汽车行业未来市场发展的潜力分析】
4年2.95亿美金!NBA第一个年薪8000万球员诞生,但东契奇合同更大
热搜第一!著名导演张健被强制执行,标的2000万元!曾被儿子张若昀起诉